林超[地理學家]

林超[地理學家]

林超,字伯超,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畢業於中山大學,加拿大景觀生態和管理學會終身會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編纂委員會學術顧問、中國人文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和景觀生態學的開拓者。

基本信息

成長經歷

晚年 晚年

林超生於揭陽市區漁湖鎮江夏村,父親林建中是揭陽真理中學的創辦人、校長。林超自幼受家庭文化薰陶,而且天資聰穎,17歲時考取嶺南大學讀文科,次年轉入中山大學哲學系。在研習哲學之餘,選修了外系的一些課程,其中俄籍教授史祿國200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國際金融與套用數學雙學位。正值中山大學1929年創辦地質地理系,林超遂師從瑞士教授漢姆(Ham)學地質學,隨德國教授威廉。克勒脫納(Wilhelm Credner)學自然地理學。自此,確立了以研究地理學為己任的終生奮鬥目標。 1934年以優異成績考取公費留學英國利物浦大學,1938年年僅28歲的林超榮獲該大學第一個地理學博士,隨即歸國就任中山大學教授和地理系主任,同年又被破格任命為中山大學理學院代院長。1940年中國地理研究所在重慶北碚成立,林超是該所籌建人之一,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人文地理研究組組長、地理研究所所長。1949年林超代表中國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參加國際地理聯合會第十六屆大會,為中國在國際地理學界爭得了應有的地位,從此中國成為國際地理聯合會的正式成員。

果榮成譽

晚年的林超 晚年的林超

新中國成立以後,林超對自然地理學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時逢從蘇聯傳入綜合自然地理學思潮,大規模的國家建設也需要對自然地理條件作綜合研究,於是逐漸形成一門新的學科——綜合自然地理學。林超是我國最早研究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學者,他最早提出“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的譯名和綜合自然地理學的概念,指出我國的綜合自然地理學,既不同於西方近代的自然地理學(Physical Geoguaphy),也與蘇聯的普通地理學或自然地理學有區別,它克服了上述兩種理論體系的片面性缺陷,把自然地理學的綜合性與地域性融為一體,使名稱和學科的性質結合起來,並帶領一批人發展這門科學,探討綜合自然地理學的作用和地位。因此,他被公認為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奠基人。

林超在長期的地理研究實踐中,始終堅持這種“自然環境與人生活動之相互關係”的綜合地理學思想。林超認為:我國地理界以前重人文輕自然,後又重自然輕經濟甚至取消人文,都背離了地理學綜合研究的宗旨,於學科的發展不利。所以他對地理學的離心傾向特別關注,不斷大聲疾呼發展綜合地理學。在他主編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開篇中寫到:“地理學將是一門既有堅實的基本理論、套用理論的基礎性科學,又是一門與生產實踐進一步緊密聯繫的套用性科學。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套用並重的兩棲科學”。目前,各國科學家倡導建立的“地球系統科學”、“地理科學”,正與林超的主張一致,並經各條蹊徑成為事實。

林超在長達61年的地理學研究與教學生涯中,博學精思、教澤流長、碩果纍纍。著名地貌學家曾昭璇教授致林超八十壽辰的賀詞對林先生的一生作了精闢的概括:“如以竺可楨先生為中國現代地理的第一代開山大師,那么,林超成就可說是屬於發展我國地理學的第二代人物之列,特敬作祝壽詩為賀:盛世賢能八十翁,中華地理一奇峰;渝州創所開勳業,南國先成專業功。燕園桃李已蔥蘢,海外交流意氣雄;敬仰南山思軼事,風流獨領一師宗。”

逸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林超先生雖身居京華,卻心繫桑梓。1987年春江夏村建立敬老院,林先生得知後甚為欣喜,思鄉愛鄉之情一併湧上,隨賦詩為賀以表赤子之心,並請書法家謝冰岩書寫。詩云:少飲漁湖水,老居北京城。

青春恨聚短,白首更情深。

陣陣南飛雁,悠悠遊子心。

何時歸故里,相見話昇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